2022年2月28日武汉长江新区成立响应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加快高标准规划建设长江新区的号召市委组织部一个月之内从全市各委办局抽调一批骨干力量3月28日第一批74名挂职干部迅速集结有来自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审计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城管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务局……成为新区成立后首批投身建设的拓荒者全面推进管理机构组建、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水安全体系构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改善、民生事业发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平安稳定等各项工作
一年来他们肩负起省市赋予的加快打造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使命以“拼”字当头只争朝夕,奋起直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推动加快新区建设成势见效夯实基础
今天,一年挂职期满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并肩作战结下的深情厚谊有的继续留在新区参加规划建设有的返回原单位通过他们的点滴回忆我们看到艰辛创业、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长江新区
2022年3月28日,谌家矶大道88号长江新区管委会2号楼202办公室,不到50平方米办公区域内,整齐摆放的14个工位迎来新成员——纪监小组、组织小组、政法小组、发改小组、城管小组、教育小组、卫健小组、社会事业发展小组8个小组的14名组员被分到这里,同时,还有10余个小组60余名组员被分到谌家矶园区各个办公室。
 2022年4月,在2号楼202办公室,8个小组14名挂职干部在一起。
“我们当时给2号楼202办公室取了一个昵称‘2号咖啡馆’,希望我们大家在艰苦奋斗中成长,像咖啡一样苦中带着甜。”曾在社会事业发展小组,现在新区社会事业局的翟元星说。
在“2号咖啡馆”,教育、城管、社会事业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工作。
“以前在自己单位内,很难在一个办公室与纪监、社会、卫健、城管等这么多部门产生交集,在新的环境,大家很快团结一心迅速开展工作,长江新区挂职锻炼,为我们打开工作局面。”新区教育局“90后”王伊凡说,在这里不分级别,大家只有一个身份,就是长江新区建设者。“管委会这种集中办公模式,拉近各个局距离,这是优势。”教育局张毅说。
“一个办公室容纳8个部门,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难以想象。”2023年3月25日,在管委会武湖园区办公室内,新区城管局挂职干部马瑞坤说,在他看来,从一个办公室8个部门一起办公,到一个办公室一个局办公、一个办公室一个科室办公,现在一个办公室一个科室都容纳不下,这些变化背后是长江新区队伍茁壮成长。
如翟元星所在的社会事业小组,从最初4名挂职组员,发展到现在承担人社、民政、残联、退伍军人、人民武装、公积金等6大板块8个方面业务的社会事业局,王伊凡所在的教育小组发展成为新区教育局。一年来,18个职能部门正式运转,拉开长江新区建设大幕。
作为全省区域发展布局的重要“棋眼”,长江新区肩负着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重要职能。大家心怀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这一年,省市的决策和蓝图,在新区挂职干部和所有建设者共同努力下一步步推进。
“来新区之前,两眼一抹黑,手上没有教育领域的任何基础材料,一切从零开始。”教育局郭鑫说,4名小组成员迅速投入到摸底数、打基础、建体系、清遗留、谋发展工作中。
2022年七八月,正遇武汉高温,他们开车头顶烈日冒着酷暑,白天深入到一所所学校调研,晚上抓紧时间撰写调研报告,这些报告为教育局后来的第二批、第三批挂职干部和新进入的员额制干部开展工作打下基础,成为他们快速熟悉工作的工具书。他们还为后期推进新区教育布局规划、完善新改扩建学校项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后期推进武汉长江新区外国语学校(暂用名)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撑。
一年时间,首批挂职干部用扎扎实实的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有效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一周一次的工作例会、深入街道实地调研、主动对接上级机关寻求支持......政法委挂职副书记刘旎初到长江新区,与另外挂职的三名同志,只争朝夕、脚踏实地,充分发挥各自领域的专业特长,突破工作思维,创新工作方法,紧盯目标任务,系统谋划政法、信访、司法重点工作,“下街道开展相关调研工作,我们始终坚持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与波浪式的前进的思想,在开展工作前带着问题去调研基层实情,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以此往复,解决‘顽固’问题、发现新问题,以此激发工作效率的提升与开拓,将困难逐一击破。”
“到新区挂职,从法院刑事审判工作转向政法、信访工作,对我来说是从零开始的全新挑战。但在工作中,大家朝夕相处、并肩作战、建立的深厚情谊亦让我倍感温暖。”刘旎说,新区这一年的工作成果,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力量,“人心齐、泰山移。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我们经常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团队的凝聚力与个人的单打独斗,在工作成效上肯定是不一样的。”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一年来,长江新区挂职干部以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团结互助的工作面貌,为新区建设工作注入新动力。在新区卫健局挂职并主持工作的副局长赵亮说:“长江新区为年轻干部锻炼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是人生中极为宝贵的经历和财富,今后不管在什么岗位都会一如既往关注和支持新区发展。”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干部冲锋陷阵、迎难而上大胆去拼、勇敢去闯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未来希望大家成为新区顶层设计的“智囊团”创新驱动的“助推器”争取支持的“直通车”推介新区的“宣传员”新区建设的“合伙人”一步一个脚印把新区宏伟蓝图转变为美好现实。
|